首届互联网+生命周期评价竞赛回顾
首届互联网+生命周期评价竞赛由亿科环境科技、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、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、中国电子学会等联合主办。比赛得到了全国范围众多大学的积极响应,来自全国60多家大学、110多个小组的500多位同学报名参赛。
历时半年,参赛者系统学习了比赛主办方提供的LCA在线讲座、在线软件和数据库,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开展了深入的LCA研究。最终,来自24家大学28个小组的100多位同学进入了2018年1月14日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。
参赛小组在决赛中现场汇报了自己的LCA研究。参加决赛的研究报告涉及能源、农业、轻工、包装、机电、建材建筑、废弃处置等众多行业和领域,显示了LCA方法的广泛应用潜力。
大赛主办方特邀十六位LCA领域的专家评委,对各小组的研究报告和决赛现场答辩进行了评分,获奖名单如下。
参赛收获
参赛者中有很多刚接触LCA的同学,通过比赛很快掌握了LCA方法、工具和分析能力,推动了各课题组的LCA研究,甚至有的本科生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。
同学们还收到家人朋友鼓励和祝福,结识了一大波LCA小伙伴,纷纷感慨收获颇丰、不虚此行。
江苏科技大学-孙楠楠:
通过比赛,我们感受到了LCA的独特魅力,它不仅是具有生命力的科学的管理工具,它的思想体系更能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
东南大学-高辉:
本次LCA比赛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,通过LCA比赛我不仅完成了毕业论文,更重要的是对生命周期分析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。
中国农业大学-张祎旋:
这不仅是一场比赛,更是友谊的产生地,是共同进步的中心,希望在大家努力下, LCA 在中国能越来越好!
重庆大学-张爱阳:
eFootprint软件以及集成的数据库使LCA研究的操作性和准确度大幅度优化,由衷感谢!
四川农业大学-梁渠:
国家对于绿色产品要求提高,而LCA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,在整个过程受益良多,感谢亿科环境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机会。
中南大学-郭尧琦:
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LCA,它也成为我研究生学术生涯的第一个研究方向…
北京建筑大学-刘翌晨:
LCA与网络软件的结合,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化学反应,解决了LCA最关键的问题-数据的收集与共享,方便个人用户开展LCA工作。
东南大学-陶炜:
参加团体比赛是对一个人各个方面能力的全面锻炼,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。
东北林业大学-代倩:
比赛中,我们学习到了如何系统规范的收集数据,如何建模、如何进行评价。在老师定期的培训下,我们对生命周期评价了解得更为透彻了…
天津科技大学-孟献昊:
通过比赛,初步掌握用efootprint在线对LCA建模,不仅对LCA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,同时深刻意识到数据质量对LCA结果可信的重要性,也为自己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些思路。
北京建筑大学-陈伯南:
以LCA为桥梁,结识了各行各业的、致力于我国环境事业的优秀同学,比赛的整个过程,将是宝贵的学习财富。
感谢十六位LCA领域专家的精心评审
姓名
|
大学
|
常远
|
中央财经大学
|
韩凌
|
北京大学
|
李小冬
|
清华大学
|
欧训民
|
清华大学
|
田金平
|
清华大学
|
王震
|
北京林业大学
|
研究报告评审专家
姓名
|
大学
|
陈轶嵩
|
长安大学
|
董亮
|
Leiden大学
|
黄蓓佳
|
上海理工大学
|
任竞争
|
香港理工大学
|
石峰
|
山东科学院
|
石磊
|
清华大学
|
宋庆彬
|
澳门科技大学
|
孙明星
|
清华大学
|
王玉涛
|
复旦大学
|
谢明辉
|
中国环科院
|